202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联合宣布了一份针对加沙的“和平计划”,并设下72小时的最后期限。表面上手机炒股软件推荐,这被称为“结束冲突的最后机会”,但在战火不断、满目疮痍的加沙,这份计划更像是一份没有退路的“投降协议”。
消息一出,舆论震动。哈马斯面临抉择:是赌上一切接受所谓的和平承诺,还是坚持抵抗直到最后?
这份计划的开端条件极为苛刻:哈马斯必须在三天之内释放所有人质,不论生死。这并不像谈判,更像是单方面的命令。要知道,人质是哈马斯手里最重要的筹码,是他们参与任何谈判的唯一保障。如果先交出去,不仅丧失了谈判地位,还可能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遭受进一步打击。
展开剩余83%作为交换,美以方面承诺:以色列将停止占领,加沙可获得全面的国际援助,并立刻启动重建。听起来似乎很诱人,但现实中却难以实现。2025年以来,内塔尼亚胡屡次强调必须对加沙进行“安全控制”,以确保以色列的安全。而在援助问题上,过去大量物资被堵在边境,拖延甚至腐烂,根本无法进入加沙。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方案由特朗普主导,却没有联合国的参与,没有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甚至连欧盟都被排除在外。这与其说是“国际和平努力”,不如说是美以两国的政治表演。特朗普更是多次将加沙比喻成“海滨地产”,公开谈论其“投资价值”。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推行的所谓“和平”,是否只是另一场以重建为名的商业算计。
真正的和平,应当建立在互信、让步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而不是单方面的条件与命令。一份让一方先放弃武装,再被动等待承诺的协议,本质就是“缴械投降”。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份“和平计划”很可能只是更深层次控制和压迫的包装。
事实上,哈马斯并非第一次面对类似的“和平陷阱”。早在2025年3月,由拜登政府主导的停火协议就是前车之鉴。当时,哈马斯遵守协议,释放了第一批人质,期望进入停火与重建阶段。然而,美国和以色列突然翻脸,要求重新修改协议。随后,以色列在3月18日发动突袭,造成数百名平民死亡。联合国的报告指出,那是过去一年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
如今,特朗普的做法更为激烈。他推崇所谓“极限施压战略”,通过设定倒计时制造紧张氛围,逼迫对手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却从未真正承诺会履行协议。这种方式在商界或许被称为“交易艺术”,但放在战场上,就是一种彻底摧毁信任的手段。
这次的72小时计划,几乎是3月剧本的放大版。区别只是包装更精美,措辞更动听,但核心逻辑没变:先让哈马斯交出筹码,再由美以决定是否给出回报。问题是,谁还敢信?
许多中立观察员也指出,这份计划缺乏执行机制,没有任何第三方监督,其实施与否完全取决于美以自己的态度。在国际政治中,信誉比武器更重要。一个反复毁约的国家,其承诺再多也毫无价值。如今的美以组合,正处在信誉全面崩塌的境地。
对哈马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要不要接受”的问题,而是一次关乎组织生存与未来的大考验。接受计划,就意味着在极短时间内交出所有人质,几乎不可能做到。更危险的是,一旦人质释放,以色列若再次发动袭击,哈马斯将彻底失去筹码,甚至被连根拔起。
但拒绝同样代价惨重。特朗普已多次强调“无条件支持以色列”,这意味着以军的行动会更有恃无恐,加沙平民将承受更大痛苦。医疗系统已濒临崩溃,物资短缺严重,如果遭遇新一轮军事打击,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哈马斯或许只能选择“与加沙共存亡”。不是因为他们渴望战斗到最后,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份和平协议等同于自我毁灭。对于他们而言,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如果无法换来尊严与安全,那所谓的和平就是空谈。
理论上,解决办法是引入联合国或阿拉伯国家监督,建立多边机制,确保协议各方同步执行。但这种空间几乎不存在。特朗普的立场非常明确:要么接受全部条件,要么承担后果。这种“要挟式外交”,几乎堵死了谈判余地。
这场72小时的倒计时,与其说是和平计划,不如说是一场心理战。它的目的不是推动和平,而是通过时间压力逼迫对手让步。然而,真正的和平不是靠计时器来倒数的,它需要的是信任、监督与平等。
加沙的困境并非单一组织造成,而是长期结构性冲突的结果。几十年来,这片土地在封锁、剥夺与战争中不断受难。要解决问题,必须有系统性改革和长期对话,而不是临时拼凑的“协议”。
特朗普的“和平计划”,问题不仅出在内容,更出在动机。如果没有最基本的国际信誉,所谓的和平不过是一场伪装的战争。外交若被当作生意的延伸,冲突被视为交易的筹码,那么得到的不会是和平,而是彻底的失衡。
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和平不是单方面的妥协,而是各方共同的让步与承担。当美以只追求结果,不愿付出代价时,加沙问题不仅无法解决,反而可能陷入更深的恶性循环。
如果世界真正关心人道主义,就必须认识到:和平绝不能成为强权的工具,更不能沦为倒计时下的胁迫。当和平变成威胁,它就已经失去了意义。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